图片
此卷小编找到了原大复制品转经折装一本、近距离临摹字卡一本,以及原大复制的手卷一卷,喜欢这幅作品的书友可以看看。当然,小编也会将全部15张图片放出来,书友们也可以自行打印或者直接手机临习。下面这支小行书专用毛笔推荐给书友们,有需要的书友自行选购哦。1050年,北宋皇祐二年,对于蔡襄来说,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这一年,他结束了在福建转运使任上的工作,接到朝廷诏令,召还汴京修起居注。这一调动,意味着他将从地方回到中央,开启一段新的仕途征程。从福州到汴京,路途遥远,蔡襄一路北行,历时半年多。在这段漫长的旅途中,他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,目睹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,也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感悟。沿途的见闻与感触,如同一股清泉,在他的心中流淌,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。每到一处,那些触动他心灵的瞬间,都被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。这些诗歌,或描绘山水风光,或抒发内心情感,或表达对人生的思考,乃是其宦游路上的心灵写照。图片
在那个交通并不便利的时代,长途跋涉是一件辛苦的事情,但蔡襄却在这艰辛的旅途中,找到了诗意的栖息之所。他以诗人的敏锐眼光,捕捉着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。南剑州芋阳铺的腊月桃花,在寒风中绽放,那一抹鲜艳的红色,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;福州宁越门外石桥上看到的西山晚照,那绚丽的晚霞,映照在山峦之上,让他沉醉于大自然的壮美之中。这些美好的瞬间,都被他融入到了诗歌里,成为了永恒的记忆。当他将这些诗作书写成卷时,或许并没有想到,这份不经意间的创作,会成为后世珍贵的文化遗产。因属个人诗稿,他无意求工,却在笔墨的挥洒间,展现出了最真实、最自然的自己。笔致飘逸流畅,点画婉转精美,充分展示了他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。图片
首先,笔致飘逸,灵动如生。展开《自书诗卷》,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如行云流水般的笔致。蔡襄运笔极为流畅,仿佛不受任何拘束,每一个笔画都像是在纸上自由舞蹈。在书写“笑”字时,起笔轻盈,似微风拂面,随后笔画顺势而下,洒脱自然,毫无凝滞之感。行笔过程中,他巧妙地运用提按、使转等笔法,使线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。“夭桃耐雪风”一句,“夭”字的撇捺舒展,如飞鸟展翅,“桃”字的木字旁竖画挺拔,向右的挑笔与右边部分呼应紧密,整个字动感十足,充满了生机与活力。图片
其次,点画婉转,细腻入微。作品中,每一个点画都形态各异,变化丰富,可谓精心雕琢,或如高山坠石,沉稳有力;或似蜻蜓点水,轻盈灵动。比如“山家墙外见疏红”中的“山”字,三个竖画形态各不相同,左边的竖画起笔重,收笔轻,略带弧度;中间的竖画挺拔笔直,力透纸背;右边的竖画则稍短,向右倾斜,与其他两笔相互呼应。再看“书戴处士屋壁”的“书”字,横画的起笔、行笔和收笔都处理得极为细腻,起笔时藏锋,沉稳含蓄;行笔过程中,线条粗细变化自然,富有弹性;收笔时回锋,干净利落。图片
再次,清健圆润,自成一派。通观整卷作品,给人一种清健圆润的独特感受。清健,体现在笔画的挺拔有力和字里行间的清朗之气;圆润,则表现在笔画的转折处和线条的质感上,柔和流畅,毫无生硬之感。蔡襄的书法,既继承了晋唐书法的传统,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和个性,形成了独特的书风。近代朱文均曾赞云:“此册行楷略备,无不臻美。其婉约处极似虞永兴,而温栗不减柳谏议。盖其能博采约举以自成一家书派者。”他将虞世南书法的婉约与柳公权书法的刚健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。在《行书自书诗卷》中,我们可以看到,笔画圆润饱满,结构端庄稳重,整体气息清新高雅,充分展现了蔡襄书法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功力。图片
《自书诗卷》递藏有序,卷尾附多达13家题跋。从卷尾的宋、元、明、清及近代共13家题跋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历代文人对它的推崇和喜爱。其中,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欧阳修在诗卷第三首诗下的注“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”,更是为其增添了一份独特的价值。南宋时期,陆游将欧阳修的文章、蔡襄的书法、梅尧臣的诗歌,合称为“北宋三鼎”,这足以证明蔡襄书法在当时的崇高地位,而《自书诗卷》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,自然也备受瞩目。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好了,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,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小编一直在努力。让我们以《自书诗卷》为契机,走进中国书法的世界,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。从古人的智慧和精神中汲取养分,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代代相传,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图片
注:图片来源于互联网,如有侵权,请联系小编核实处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